https://www.icareu.com.tw/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1)
- May 14 Sat 2022 15:37
符合接種第二次追加劑民眾 5/15/2022 起開放預約
- May 07 Sat 2022 11:04
Omicron確診 65歲以上長者症狀表現略有不同!
- Apr 29 Fri 2022 09:36
低血糖危機! 糖尿病友與照護者應了解的預防與處理
70歲的陳伯伯平常喜歡騎單車出門,沒想到某日路倒在一旁,嚇得路人趕緊叫救護車,送醫過程中救護人員發現陳伯伯血糖過低,緊急給予葡萄糖水後症狀即改善。原來陳伯伯是糖尿病友,長期接受治療,但血糖控制卻不是非常標準,因為血糖過低才昏倒在路邊。羅東博愛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賴史明表示,事後陳伯伯重新接受衛教與調整用藥,提醒他外出時身上要備有糖,且不可空腹運動,避免低血糖昏倒的情況再次發生。
糖尿病重要衛教 低血糖處置不當恐危及生命
台灣糖尿病患約占20歲以上人口數的10%,每年新增的比例也逐漸升高。賴史明醫師指出,針對糖尿病患的衛教當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低血糖的應對,血糖過低時可能會出現頭暈、冒冷汗、手抖、腿軟無力等症狀,或感受到肚子餓,此時若有警覺,都可自己立刻補充糖分;若未及時處置,嚴重可能會出現意識不清、類似中風的肢體偏癱感,還可能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用藥過量、吃太少、劇烈運動 恐造成低血糖
糖尿病應該是血糖過高,怎麼會出現低血糖的危機?賴史明醫師解釋,通常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會在餐前服用控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一旦計算失誤用藥過量、當餐進食太少、因忙碌忘記吃飯、從事劇烈運動等情況下,就可能發生血糖過低。
- Apr 29 Fri 2022 09:16
常失眠睡不好恐是「藥」惹禍! 食藥署提醒注意事項
- Mar 30 Wed 2022 11:36
乾癬保養秘技大公開! 皮膚症狀與共病管理缺一不可
乾癬的治療需要恆心毅力,不只要定期回診、遵照醫囑按時用藥,平常也需依天氣變化調整生活方式,才能與乾癬友好共存。究竟乾癬的照護有哪些秘訣呢?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鐘文宏部長表示,想維持乾癬的膚況穩定其實不難,只要清潔、保濕、防曬、彩妝觀念都正確,一樣可以良好控制疾病,擁有美麗肌膚。
天冷乾癬保濕、清潔怎麼做?
鐘文宏部長說明,一年四季,乾癬患者所需的產品都不同,尤其氣溫呈現兩個極端的夏季和冬季,更應特別注意保養方法。以冬季為例,許多乾癬病友容易有冬季癢,因此保養品應該注重保濕功效,而塗抹順序也是很多人出錯的地方。鐘文宏部長強調,任何的乳液產品必須在外用藥膏塗抹後再使用,才能讓患部保持最佳的治療與保濕效果。
此外,許多乾癬患者經常過度清潔或零清潔,但無論四季,只要水溫不要過高,患部都應適度清潔、保持乾淨的狀態,原則上以水溫不超過40度即可,因此冬季若患者想要也可以適當的泡澡、泡溫泉。至於洗臉、洗頭用的產品則應選擇中性溫和的洗劑,降低對皮膚的刺激性、減少過敏。
- Mar 23 Wed 2022 15:02
喪失嗅覺才知道恐慌? 平常鼻塞不能太輕忽
台灣因為潮濕、空污等,過敏的人非常多,除了起床時噴嚏連連之外,也容易鼻塞、鼻涕倒流。中醫認為,鼻為肺的開竅,鼻子不會自病,鼻病起因不外乎肺氣不足,或受外邪所侵而引起鼻病。由於新冠肺炎肆虐,若此時因為鼻塞出現嗅覺異常的狀況,可能造成恐慌,原本沒染疫的人,在來往醫院,甚至因擔憂染疫進行快篩、篩檢時,反而增添暴露在危機中;因此,中醫師建議,民眾應妥善照護自己的呼吸系統,避免在疫情期間增添困擾。
嗅覺靈敏因有氣體迴旋 鼻塞是因鼻子神經溫度不夠
李深浦中醫師表示,人的嗅覺非常靈敏,不但可以判別不同的味道,還可分辨味道的來源,而且對有毒物質反應很敏感;因為嗅覺是感受神經,與普通的神經反應不一樣,吸氣後鼻中有氣體迴旋,嗅覺神經將感受到的氣以神經能量轉導出來;很多人會鼻塞,是鼻子神經的溫度不夠,鼻子的能量不夠,就不會舒暢。
鼻塞靠嘴巴呼吸 會影響嗅覺、味覺和肺部
鼻塞和打噴嚏會影響嗅覺與味覺外,對於肺部也會有影響;李深浦中醫師指出,鼻塞時因為空氣無法到鼻子裡面,以致只能靠嘴巴呼吸,鼻子塞住了,裡面的溫度與氣會使鼻黏膜腫起來,由於鼻黏膜會有噴氣的作用,例如氣溫很冷時,呼氣時會看得到一股煙和氣體,因為台灣的氣溫沒有那麼低,水蒸氣無法看得到,而當氣溫夠低時,鼻黏膜不只可以聞到嗅覺,呼吸時也可幫助肺增加溫度,使之不受涼。
體溫和散熱足夠 呼吸順暢鼻子健康
李深浦中醫師進一步指出,鼻子是人體散熱的器官之一,散熱有二個作用,溫度夠則鼻子暢通,溫度不夠就會鼻塞,吸空氣進來是保護肺部的溫度,若吸的空氣若太乾燥太冷,鼻子就會冷,若又沒有水蒸氣時,肺會受傷乾裂。
- Mar 14 Mon 2022 09:49
偏頭痛掛急診竟是腦出血! 腦中風「3前兆」要知道
50歲婦女與家人聊天,頭突然像爆炸般的痛,而且噁心想吐,隨後四肢癱軟無力、意識逐漸模糊,經119送到急診,已呈現重度昏迷;急診與神經外科團隊,迅速的在20分鐘內完成相關手術準備,經過緊急手術後,病人已經恢復清醒,在加護病房的完善照顧下恢復出院,並回工作崗位。
「手嘴說快」口訣 辨識腦中風症狀
彰基神經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彥中表示,民眾居家可以利用「手、嘴、說」口訣,篩檢有沒有腦中風急性現象:「手」-雙手平舉,看有沒有單側瞬間無力狀況發生;「嘴」-照鏡子並觀察嘴巴有沒有歪斜現象;「說」-跟別人對談,有沒有口齒不清、講話問A答B或表達不清楚的情形;如果發現以上這三種現象,最後就是「快」,趕快打119或趕快送到急診室,請專業的神經科醫師進行評估。
動脈血管瘤破裂 情況危急
彰基神經外科主任鄭均洹醫師指出,「動脈血管瘤」破裂的嚴重性。一般來講,腦中風大概每年每10萬人有180人,出血性佔了50人,動脈瘤破裂佔了10人,這位50歲中年女性就是動脈瘤破裂造成的腦中風,是相當危急的一個狀況。
- Mar 09 Wed 2022 09:22
腸篩檢 不姑“息” 虎哩腸保健康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第1位,108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7,302人,也就是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癌。因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及醫院醫療量能降載,使得民眾前往醫院接受篩檢的意願降低,110年大腸癌篩檢量相較109年降低約15%,但癌症不會因為疫情而減緩發生。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鼓勵民眾積極接受癌症篩檢保護自己的健康,並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相關防疫措施;如糞便潛血篩檢結果異常,請民眾務必遵循醫囑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大腸癌發生率男性為女性的1.5倍 篩檢人數男性卻低於女性
因COVID-19疫情影響,降低民眾接受癌症篩檢的意願,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發現COVID-19疫情使得大腸癌篩檢相較109年減少約19.4萬人,也就是約有680位大腸癌患者待被找出來。經篩檢資料庫分析,110年透過糞便潛血檢查發現3萬1,611人為癌前病變及2,191人診斷為大腸癌;其中男性的篩檢人數約46.6萬人,低於女性的61.5萬人,而男性的篩檢人數較女性少,但男性大腸癌的發生率又比女性高出1.5倍,因此鼓勵男性定期篩檢並特別留意身體狀況。國民健康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透過定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異常,早期接受治療,以阻斷癌症的發生或惡化。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只要帶健保卡就近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就可在家輕鬆採集檢體後送回醫療院所作檢驗。目前疫情仍持續蔓延,但防癌如防疫一樣重要,身體內如有異常,並不會因未篩檢而消失,只是尚未被找出來,所以定期篩檢很重要。
篩檢陽性確診要及時 超過6個月確診罹癌風險增3成
大腸癌篩檢為陽性民眾,是大腸息肉與大腸癌高危險群,這些民眾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如檢查發現息肉,可同時進行切除,就可以阻斷癌前病變的發展,避免惡化為大腸癌。根據我國研究資料分析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做大腸鏡,得到大腸癌的風險增加3成,若一直不做大腸鏡檢查則死亡風險增加6成4。國民健康署呼籲,疫情期間,醫院都有良好的防疫措施,為了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程,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應及早安排進行大腸鏡檢查。
篩檢地點隨手查 腸癌篩檢輕鬆做
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符合補助資格的民眾可以透過手機或網路連上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 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便利民眾更容易查詢癌症篩檢據點。民眾只需要攜帶健保卡至醫療院所領取採便管,再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醫療院所,就可在家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早期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而第4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僅為1成4。國民健康署提醒,千萬不要因防疫卻忽略了防癌,鼓勵符合資格的民眾加緊腳步至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大腸癌篩檢,為自己訂作一個腸保健康的計畫。
- Mar 03 Thu 2022 11:40
2022 台中以北 照服員訓練課程 總整理 (3/3/2022更新)
- Mar 01 Tue 2022 15:00
喝酒臉紅表示身體好?!
「喝酒臉紅是肝功能代謝好,不會臉紅就是身體差」,是這樣嗎?
錯了!錯了!錯了!錯了!
喝酒臉紅『不代表』肝功能代謝好,不會臉紅就是身體差喔!
- Feb 23 Wed 2022 11:47
篩檢救肝單! 作伙來顧肝 擴大B、C型肝炎篩檢 !!
國內近40年來惡性腫瘤(癌症)蟬聯十大死因首位,其中肝癌更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而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依據衛生福利部109年死因統計顯示,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共有11,737人,鑑此,國民健康署自109年9月28日將成人預防保健中B、C型肝炎篩檢年齡放寬為45至79歲終身一次,超過百萬人接受篩檢,相較於條件放寬前一年的服務量提高10倍以上。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病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時,大都是肝病的晚期,鼓勵民眾善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服務,一生至少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一起作伙來顧肝。
- Feb 21 Mon 2022 11:02
冷颼颼 溫差大 「心」警訊 FAST送醫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2月19日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2月20、21日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這三天各地天氣較冷,最冷的時間落在週日晚間到週一清晨,各地低溫大多落在10到12度之間。俗話說:「春天後母面」,隨著時序入春,天氣變化大,因應又一波冷氣團報到,屆時各地感受寒冷,民眾應留意氣象預報,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早出晚歸的民眾,從頭到腳的保暖不可少,若是機車騎士,善用雨衣、全罩式安全帽等物品禦寒,同時減少迎面而來的冷風侵襲,避免溫差造成心血管的健康問題。
天冷猝發來的快 119保命速送醫
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引發血管收縮,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早出運動的長者或晚歸的上班族,添加衣服保暖及禦寒不可少,搭配帽子、手套、圍巾、襪子、包覆性的鞋子等,都是必需的裝備;至於貼身衣服的材質及保暖程度要慎選,避免保暖的同時,身體皮膚產生類似過敏的現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齡長者等族群,除規律服藥、維持量血壓,並定期回診、積極做好三高的管理與控制、避免使用菸酒的習慣外,若突然出現心臟病徵兆: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更年期女性則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一定要撥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文章來源 :衛生福利部 / 冷颼颼 溫差大 心訊息 fast 送醫
- Feb 21 Mon 2022 09:00
想讓臨床心理師 為您健康開講嗎 !!
- Feb 17 Thu 2022 11:55
照服員訓練課程 桃園
- Feb 14 Mon 2022 11:20
天冷泡澡15分鐘為限! 出現這些症狀快起身
冷氣團南下,不少民眾會以泡熱水澡驅寒添暖意,花蓮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暨家庭醫學科醫師高聖倫指出,泡澡就像泡溫泉一樣,不宜超過15分鐘,若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時,應立即離開浴缸;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則不適合泡澡。
氣溫突驟降 注意心血管
隨著氣溫下降,在家中泡個舒服的熱水澡能放鬆身心、促進血液循環。高聖倫主任表示,泡澡水溫建議約攝氏四十度以下為佳,不宜過熱,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注意隨時補充水分,且泡熱水澡會使四肢血管擴張,增加心臟的工作負擔,建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友不做全身泡澡,若有疑慮則建議先向醫師諮詢,而病情嚴重者,就不建議泡澡,以免血管擴張造成血壓降低,容易頭暈甚至跌倒。
- Jan 20 Thu 2022 10:04
乾癬發炎影響遍及全身 醫揭治療與飲食關鍵
- Jan 05 Wed 2022 10:16
口乾、眼澀,更年期來了? 忽略「乾燥症」恐致肺纖維化
- Jan 04 Tue 2022 09:35
歲末年終迎新春!節慶活動防跌倒、骨折意外,注意這4件事
歲末年終迎新春!節慶活動防跌倒、骨折意外,注意這4件事
每當冬季來臨時,常有冷氣團來臨,連續多日陰雨不斷,氣溫驟降且又濕冷,跌倒導致髖部骨折和脊椎骨折的病人急遽增多。歲末有許多節慶佳節,例如聖誕節、新年看煙火、新春元宵節看花燈,節慶活動眾多,令人心動,但是你注意到了嗎?這些活動常在夜間舉行,高跌倒風險的老年人,應多注意步行的安全,尤其是陰雨昏暗的夜晚,更應小心。
- Dec 28 Tue 2021 12:54
競走可助防三高、癌症!
競走可助防三高、癌症! 醫曝3大有氧運動好處
為了身體保持健康,不少人會規劃有氧運動,常見包括慢跑、單車、游泳等,不過也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不適合慢跑,或者生活繁忙難以撥空抽出時間去游泳,又或是生活周遭沒有單車可以騎等因素,種種原因總讓人難以好好運動。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建議,有氧運動不僅限於這些選擇,快走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快走也是有氧運動,助防三高、癌症、好處多! 史考特醫師表示,有氧運動有助於身體健康,其定義在於可讓身體肌肉收縮、提昇心跳速度及呼吸的換氣率等,慢跑、游泳、單車都可以是個選擇,但不僅限於此,在「差點沒跑起來」情況下的快走,也是很好的選擇。 快走雖然只差一點就要跑起來,強度夠,但沒有像慢跑這麼高,對身體負擔較低,一般民眾普遍可執行,也可以藉此通勤妥善運用時間,且一樣也可以達到民眾對於有氧運動所預期的目的,包括有助減肥、提升心肺功能、提升新陳代謝,也有利防範憂鬱症等精神疾病、三高、癌症、失智症、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對於身體的好處非常多。而在培養出長期快走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提升身體的耐受力,進階至慢跑也是很好的發展。 可利用通勤零碎時間進行快走。
- Dec 22 Wed 2021 08:42
血管型失智別輕忽! 老年失智中醫有解
現代人罹患失智症的人口年年增加,一般大眾以為失智症是退化或是阿茲海默症;其實,以失智症分類來說,有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和路易氏體失智症,而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中藥來預防和調治。
遲鈍、健忘、反應慢半拍 失智先兆
中醫師李深浦表示,人老了不一定會失智,但是如果任其老化而不預防保養者,失智的機率就可能大一些,人老化是全身性問題;例如造血功能不好,血氧濃度不高,則全身的營養運送就會變差,一旦腦缺氧,腦細胞就不活化,因為腦細胞比肺更需要氧氣,若出現腦筋遲鈍、健忘,反應慢半拍,這些有可能都是失智的先兆。
腦沒有氧氣就會退化 心與腦是0與1的連動
中醫師李深浦進一步表示,氧氣不足會造成腦的運作不良,腦會退化跟氧氣不足有很大的關係。由於血是心火,心與腦是0與1的連動關係,腦若很活潑會連動心,護心即健腦,所以要培養心力,活化造血功能,促進新陳代謝腦就不容易退化;李醫師建議可補充身體元氣與血液生成機能,或養肝幫助肝臟新陳代謝,讓腦筋不會昏沈,不會一直打瞌睡,血液循環好對心腦都有益,有了充足的氣血,便能長養心神,也能改善腦的情形。
血液生態平衡中藥 腦筋活絡思路暢通
什麼中藥對失智症有幫助?李深浦中醫師解釋,人的血液濃度要適中,太清、太濁都不好,血液依賴心臟的推動輸送到全身,提供營養,維持臟腑組織器官正常活動,如果心的功能正常,思緒會比較敏捷,而心的活動會影響血液狀態,進而影響腦組織功能的活動;所以,服用的中藥要使血液生態平衡,血液濃度正常,使脈絡循環好,血活則心就活,心活心神就旺盛。